谁拖了产业低碳化的后腿?
时间: 2010-10-12
走经济低碳化发展的道路是我国的战略性选择。经济低碳化近期的核心是着力降低我国碳排放强度水平。因此,降低产业碳排放强度成为目前经济低碳化的重点。尽管我们在理念和措施上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说,取得的成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目前我国产业发展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71%,超过2/3。因此,找出制约中国产业低碳化的关键性因素就是一个必要而且紧迫的课题。
高耗能工业是不是产业低碳化的惟一关键性因素?从碳排放强度指标来看,高耗能行业的排放强度较高,以钢铁、有色、石化、电力等工业为主的高耗能产业是碳排放最为集中的产业,六大高耗能产业单位产值的碳排放强度是全部工业产业碳排放强度的两倍多,是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的1.5倍。这似乎说明,只要降低了高耗能产业的比重,中国产业的碳排放强度水平就会大幅度下降,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方面,2009年我国以不足世界10%的GDP消耗了占世界40%的钢材和占世界45%的水泥;而另一方面,我国高耗能工业技术水平其实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尽管高耗能行业的用能效率总体不高,但除了个别行业差距仍大外,其他行业与世界领先的用能、节能水平的差距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缩小,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加快,自上一轮经济周期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建设的钢铁、化工、电力等企业,大多数是规模庞大、高技术水平的企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综合来看,我国高耗能工业的能耗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缩小。这一矛盾挑战了国内的一般认识:“高耗能工业是经济无法低碳化的罪魁祸首。”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掣肘中国经济低碳化的关键性因素?
产业总体水平偏低是中国产业低碳化的关键制约因素。我国高耗能行业的产品多是中间产品,是其他产业的主要原料,换句话说,是其他产业的需求拉动了高耗能行业的产品增长。作为中间产品的产值占高耗能行业总产出的比重相当大。而且除了自身需要外,这些中间品投入的行业多是我国目前支柱产业和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如石油加工产业作为中间品主要投入到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化学工业等行业内。大部分高耗能行业的投入覆盖面较广,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大多数部门。可以推断,高耗能产业的载能量随着中间投入品已经分散到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所以从经济低碳化角度来看,是由于我国产业总体水平不高,对高耗能产品的利用效率不高,带来了碳排放强度居高不下。
因此,提高产业总体技术水平是中国低碳之路的必然选择。要实现经济低碳化,不能仅对供给链条上碳排放量大的产业进行控制,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还要提升我国全部产业的总体技术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推动中国产业低碳化,打造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通过做小分子即降低碳排放和做大分母即提高附加值的方式推动经济低碳化。加大力度限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降低碳排放总量。推动生产方式创新,以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改造产业,摊薄单位产值的碳排放成本,实现可持续的工业化。培育新型产业、高新技术,提升产业链技术水平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高附加值,做大分母。
以功能性产业政策提高产业技术水平,降低碳排放水平。以提高技术水平为产业政策的核心目标,考虑到经济低碳化的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还应重视碳生产率提高这一目标,从本质上来说,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尤其需要支持和鼓励纺织、服装、陶瓷、建材等我国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技术升级等手段提升国际竞争力。重点在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上加大支持力度,营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逐步下移政策重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贴近企业的优势,更好地适应企业面向市场竞争中的多样化需求。
适应经济低碳化的需要,发展支撑经济社会节能的产业,服务于产业、消费低碳化,开发以隔热保温型橱窗、墙板等建筑材料,混合动力型或全电动型汽车,节能型照明器具及家电为重点的低能耗、低排放产品。发展可产业化的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技术),大力增强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集中研发一批比较效益高、占据技术制高点的前沿低碳技术,并推向产业化。(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