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ON 2035|《欧盟〈新电池法〉下广东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现状及综合分析》报告发布
时间: 2025-05-15

面对欧盟《新电池法》构筑的碳贸易壁垒,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破局?近日,2035气候行动广东合作中心正式发布《欧盟〈新电池法〉下广东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现状及综合分析》报告,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绿色发展提供路径建议。该报告由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和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编制,是“2035地方气候行动平台”推动广东省绿色低碳发展进程的系列产出成果之一。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加速落地的背景下,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绿色核心竞争力。数据显示,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正以年均50%的速度激增。广东作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2023年锂电池出口额突破1088.5亿元,然而欧盟《新电池法》设定以碳足迹核算、再生材料比例的技术要求,并要求出口电池建立覆盖“矿产开采-生产-回收”的闭环碳管理体系。
报告指出,广东省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已形成“生产-退役-再生”的完整闭环链条。依托比亚迪、广汽埃安等整车企业,以及邦普循环、光华科技等头部回收企业的市场化整合能力,广东构建了覆盖电池制造、梯次利用、材料再生的全产业链生态。
然而,在碳价值链维度仍存在三重断点:一是碳足迹核算依赖欧盟PEFCRs方法学,本土数据库覆盖率较低;二是生态环境部溯源平台与车企回收系统尚未完全对接,电池回收管理责任难以落实;三是回收再生材料碳减排效能未能形成规模优势,中小企业碳合规能力滞后。
【三大战略重塑产业生态】
其一,标准破壁。制定涵盖矿产开采到再生利用的碳核算标准体系,明确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数据质量要求和溯源性要求等,实现本土方法学对欧盟PEFCRs的兼容突破。
其二,责任重构。推进生产者延伸责任落实,参考欧盟《新电池法》,明确电池生产企业为责任主体,强化“谁生产谁回收”的原则,促进退役动力电池有效回收及溯源,通过电池身份码系统实现生产商100%回收责任绑定。
其三,技术升级。重点突破智能拆解机器人动态决策与短程再生碳酸锂提纯技术,构建“异构兼容产线-分子提纯-闭环再生”成套装备体系,推动拆解智能化跃迁、再生材料高值化升级,形成全链条碳减排闭环。
本报告为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引领”提供战略路径,广东的一系列实践也将持续为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碳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扫码可获取全文

关于2035气候行动广东合作中心
“2035气候行动广东合作中心”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与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GDLC)联合设立,是“ACTION 2035平台”下的地方合作平台之一。
广东作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的省份,既具备绿色低碳转型的良好基础,也面临结构性减排的现实压力。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与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GDLC)充分认识到深化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并开展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在2023年联合设立“应对气候变化科学决策与实践广东工作组”。2025年1月,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联合设立“2035气候行动广东合作中心”。本中心将围绕省级温室气体控制路径、重点行业低碳转型、非二氧化碳气体治理、地方绿色投融资机制、气候信息披露等关键议题,推动政策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
2035气候行动广东合作中心致力于在广东打造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省级气候行动样板,推进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在气候治理中实现共识共为,探索和实践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低碳发展模式,为推进地方“双碳”行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 News 本会动态
- 本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