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低碳资讯低碳动态
低碳动态

如何斡旋碳交易
时间: 2010-11-09

      国家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到碳交易,即传递了一个政策信号——高层明确了建立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态度。

      “中国的自愿减排目前只是星星之火,两三个月才出来一单。” 北京环境交易所(下称北京环交所)副总经理王毅刚博士有些无奈地告诉本刊记者。

      一年前,中国企业首度进行碳交易。2009年8月5日,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平公司)从北京环交所购买了一件看不见抓不着的东西——8026吨碳权。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以碳中和为名的自愿买碳行为。

      天平公司花了28万元所买的,其实是“自愿减排额度”(VERs),是北京奥运期间,市民响应“绿色出行”活动,乘坐环保交通工具所产生的碳权。

      天平的买碳壮举,目前看来,依旧只是株孤零零的小苗。要让碳的国内需求起飞,得需政府的助力。

      今年10月下旬,国务院在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首次提到,要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这是国家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到碳交易,即传递了一个政策信号——国家高层明确了建立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态度。

      那么,中国碳交易市场逐步打开,碳价如何确定?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各意味着什么?中国自己的碳交易之路应该怎么走?

      碳价几何?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中国的碳交易价格是如何确定的?北京环交所的碳交易价格是多少?

      王毅刚:碳能成为商品,是因为欧洲排放贸易的制度要求,碳价多少,欧洲理所当然处于决定地位。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在碳价格方面还没有定价权。

      国际碳市场最重要的价格是欧盟碳配额价格,价格波动则受多重因素影响,如经济因素、经济周期、相关能源价格、短期政策因素等,天气因素也会对碳价构成影响。

      中国企业参与的碳交易主要涉及的是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碳信用额度的价格。欧盟碳配额价格上升时,中国的碳信用额度价格也上升,但后者的价格通常比前者低一些,单价差价最高可达8欧元,大部分时期差价比这个小得多。

      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碳信用额度的价格更低,这由减排项目标准的严格程度和自愿减排市场规模大小所决定。目前欧盟碳市场价格为15欧元/吨左右,CDM项目产生的碳信用额度价格一级市场为10欧元/吨左右、二级市场为12欧元/吨左右。

      北京环交所参考了世界一些场外交易市场的价格,目前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碳信用额度定价是35元/吨,是否科学还有待观察。

      几家欢乐几家愁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将给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带来什么影响?对新能源行业又意味着什么?企业需要如何应对?

      王毅刚:应该说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对这些行业都是巨大的机遇。碳交易是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制度,它有效的提供了一个激励给企业,使企业自主的减排行为成为企业福利增进的源泉。

      对于新兴行业来说,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将给这些行业产生的碳信用额度提供交易和增值的机会,提供给企业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市场化补贴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手段,对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商业化开发和利用有好处。另外,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还能诱发企业的学习效应和规模效应,促使企业成本的降低。

      对于钢铁、煤炭等能源密集型传统行业来说,碳交易市场为那些积极减排的企业提供了出售配额或碳信用额度的获利机会,同时也为那些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提供了灵活、低成本地完成减排目标的方式。

      企业对于碳市场的发展除加大投资开发低碳技术以外,还应该加强对碳市场的认识,关注碳市场政策发展动向,评估自身碳减排潜力,建立碳资产管理制度,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积累碳交易环境下的知识和能力,为碳市场的全面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中国特色碳交易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有专家称,中国发展碳交易要遵循先自愿后强制、先现货后期货的顺序,你怎么看?

      王毅刚: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立的初期目标是企业不应承担过多的责任,特别是不应承担碳排放总量绝对控制的责任。第一阶段,中国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设计出合理的激励碳价,以此促进低碳技术的准备和成熟,为碳的总量限排打下基础。

      国际上碳交易的现货市场出现不久期货市场就迅速发展了,自愿市场很大程度地依附于强制市场,所以基本上不存在一个先自愿后强制、先现货后期货的次序。中国首先要做的是选择一个先行行业和先行区域,明确实施强制减排。发出强制碳减排的信号,才会有能力建设自愿市场,并让它得到较大发展。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在北京环交所的实践过程中,您觉得在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有哪些困难?原因是什么?

      王毅刚:没有强制减排碳交易体系是中国碳交易市场困难的根本原因。自愿减排行动受企业认识和能力的限制,受发展阶段的限制,很难承担起中国节能减排的重任。同时,企业的自愿减排构不成制度要求,形不成规模和制约力。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如何既保证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又利用市场机制激活国内碳交易市场?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王毅刚: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处于中后期阶段和城市化进程尚待持续,以及能源结构改进余地偏小,决定了中国碳排放绝对增长是客观需要。因此,中国第一阶段的强制设计方式应是:控制碳排放增长的速度,而不是排放的绝对数量,通过对高排放行业的现有设施实施排放限制,对新增和新建设的排放设施实施较高的技术标准组织生产。碳配额的交易就可以在现有排放企业间进行了。这样实际控制的是碳排放增长的速度和强度。

      中国碳交易发展的终极模式,和欧洲的碳市场不会有本质的区别。如果说有区别,也只是在制度设计上,更符合中国自身的需要,但只是局部的创新和细微的调整,属于微创新和微革命的范畴。世界碳市场的发展已经为中国积累了理论和实践的多重样本和经验。

      此外,建立碳交易试点也很有必要。碳试点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低成本减排,还有实现碳价格的功能,任何市场的发展都需要一个价格信号和激励。

      试点先行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目前在中国选择碳交易试点的标准是什么?

      王毅刚:对于试点区域的选择,至少应当符合两个标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地域范围具有一定广度。区域内对能源生产和能源密集型工业要有一定区位优势,这样碳排放体系对地方经济发展更具有无损性;地域范围方面,要避免或减轻“排放转移”的问题,要让市场具有足够的容量和交易主体;另外,区域经济发展特征、自然条件应当有较大差异。

      这是由碳交易试点的任务所决定的。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在东、中和西部之间相差较大,如何平衡这些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碳交易试点很重要。而碳交易试点要为更大地域范围内的碳交易积累有价值的经验就应当具有与全国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相近的特点。

      另外,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可以将全国划分为三种类型的减排区域,分别是先行核心减排区、预备减排观察区和自愿减排区。碳交易试点应当从先行核心减排区开始。

      对于试点行业,国际主流的经验都是从能源生产和能源密集型产业开始,特别是电力行业,因具有减排成本偏低、产业竞争度低、排放数据易于取得等特点而往往成为首选行业。

      中国首选行业不应超出电力行业和钢铁行业的范围。实验阶段,甚至应该只考虑电力行业。对于电力行业,应该通过限排促使电价上升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用补偿机制(Offset)使钢铁行业出售减排额度获益的办法达到行业减排的效果,这样就简化了实验阶段的设计工作。(《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News 低碳资讯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低碳简报

快速链接

会员注册

账号信息 *为必须项)
用户账号*
会员登录名由6~20哥英文字母或数字组成(不支持中文)。
邮 箱*
请输入正确的真实邮箱(当忘记密码可以用注册邮箱找回密码)
登录密码*
密码有6-20个英文字母(不区分大小写)或数字组成,建议采用易记、难猜的英文数字组成。
确认密码*
请再输入一遍您上面输入的密码。
验证码* 点击切换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

用户服务协议

会员登录

用户账号*
请输入正确的账号
登录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密码